古诗春晓教案 篇1
《春晓》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。是作者春晨即兴之作。这首诗描写春眠香甜,不知不觉天已破晓,春晨鸟鸣婉转此起彼伏。字里行间,流荡着春晨浓浓气息,流露着作者喜春、爱春、念春、惜春的春恋之情。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、学词、学句和进行朗读、背诵训练。教学中应以读为主,以读代讲,以词句为重点,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。根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。
【说教材】
《春晓》这首古诗是一年级下册《古诗两首》中的第二首。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。是作者春晨即兴之作。这首诗描写春眠香甜,不知不觉天已破晓,春晨鸟鸣婉转此起彼伏。字里行间,荡漾着春晨浓浓气息,流露着作者喜春、爱春、念春、惜春的春恋之情。
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、学词、学句和进行朗读、背诵训练。教学中应以读为主,以读代讲,以词句为重点,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。根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。
〖教学目标〗
1、学会本课生字新词。
2、图文结合,理解诗意。
3、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。
4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。
〖教学重点〗
识字、写字和指导朗读、背诵古诗。
〖教学难点〗
理解诗句的意思。
【说教法】
低年级学生年龄小,性格好动活泼,注意不易持久、分神走散。为此,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图结合诗文,直观、引导、善诱、创设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的活跃气氛。激励、尊重、赞赏学生主体的细微亮点,让学生在轻松、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。
【说学法】
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,主动识字。听、想、读、说、合作交流等学法学习本课。
【说教学过程】
根据古诗的教学特点,我设想的教学过程如下:
解诗题,提学法→初读诗句,学习新字词→指导朗读,领会诗意→熟读成诵,体悟意境→指导写字。
下面我就五个环节作个解说。
一、解诗题,提学法
解题前,我首先全班背诵古诗《春雨》,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《春雨》的意思。这样一来,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画面回放,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。至此《春晓》解题的重点就放在指导学生理解“晓”字上。“晓”是生字,主要指导学生用部首查字法,懂意思。“晓”即天刚要亮的时候。必须让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展开铺垫。其二,是提示古诗的特点和学习古诗的方法,古诗整齐押韵,便于吟唱,会省略词语,有时还会颠倒次序,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。提供这些为下面学习古诗作好准备。
二、初读诗句,学习字词
接下来是老师范读、领读。学生借助拼音自读。老师巡视,帮助学生认识生字,读准字音,理解字义。如“眠”是生字,指导学生自主查字典是前鼻音。“眠”是睡觉。“春眠”(春天到了,贪睡)“觉”是多音字,不觉(jué),睡觉(jiào),不觉(不知不觉),随后让学生反复朗读,读顺诗句,读通全诗。
三、指导朗读,领会诗意
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,抓住重点字句,借助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,逐句诵读,领会诗意,再联想全诗大意。
第一行诗“春眠/不觉晓”指导学生反复朗读,慢慢品味。抓住“春眠”,“不觉”让学生想想,说说诗的意思。
第二行诗句“处处/闻啼鸟”估计学生理解“闻啼鸟”有困难。自己解释“闻啼鸟”实际就是“闻鸟啼”,听到鸟儿啼叫的声音。这里为了和下面的“少”字押韵,把“闻鸟啼”作了调整变成“闻啼鸟”,古诗有此特点。
第三、四行诗句“夜来/风雨声,花落/知多少。”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同时,提示学生“花落知”,还是“知花落”这是古诗的什么?该怎样调整?“知”还是“不知”让学生思考讨论,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诗句的意思。这样入情入境,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口头表达能力。也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。随后各自试说《春晓》,同桌互交流、补充、纠正。领会全篇诗意。
四、熟读成诵,体悟意境
在初步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,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。师生共读,学生自读,同桌对读,指名演读,男女分组比赛评读。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的意境,达到熟读成诵,体悟意境。
五、指导写字
本课生字较少,只有“晓”、“眠”和多音字“觉”。我着重指导“晓”字右边的写法:第一笔“横”略斜向右上;第二笔“斜钩”要有弧度;第三笔是“撇”要与“斜钩”相交后斜向左下角。其他均略。
古诗春晓教案 篇2
一、说班级情况
二(1)班共有学生47人,他们爱读古诗,有的学生能背诵五十几首。我感觉学生背古诗不吃力,一会儿就能背一首,只是在理解诗意上有点难度。还有,有的古诗学生虽然会背了,但表达不出诗的意境。在理解诗意和感受意境方面,需要老师的引导。
二、说教材
《春晓》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,表达了诗人爱春、惜春的真挚情感。诗题中的“晓”是指早晨。前两句写一觉醒来,不知不觉天已亮了,听到四处鸟的婉转叫声。同时诗句向人们传递春光是多么的美好,连睡觉都那样的舒服,不知不觉天就亮了。为后文作者感悟春光不能永驻埋下伏笔。“眠”:睡觉。“不觉晓”:晓,天亮;不觉晓就是不知不觉天就亮了。“闻”:听到。“啼鸟”:鸟的鸣叫。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,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。全诗平实自然,蕴涵深厚,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,对落花的惋惜,提示读者春光短暂,应该加倍珍惜才是。《春晓》的语言平易浅近,自然天成,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。而言浅意浓,景真情真,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,晶莹透澈,灌注着诗人的生命,跳动着诗人的脉搏。读之,如饮醇醪,不觉自醉。诗人情与境会,觅得大自然的真趣,大自然的神髓。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,这是最自然的诗篇,是天籁。
三、说教学目标
1、学会本课生字“晓、眠”,能按笔顺正确的书写,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。
2、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《春晓》。
3、初步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,感受作者热爱春天、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。
四、说教学重难点
重点:正确、美观地书写生字;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《春晓》。
难点: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。
五、说教法学法
第一步:导入(指名背古诗《春雨》、《春夜喜雨》,复习上节课的内容)
第二步:会读(初读古诗,认识字词)
多种形式练读古诗(教师范读古诗;学生自读古诗、指读、纠正不正确读音;合作学习,小组读一读、比一比)
第三步:读懂(合作交流古诗大意)
对于诗意的理解,让学生们完整的说下来难度很大,所以教学中,我先对重点字词进行引导、点拨,帮助学生理解:如第一句诗中抓住“春眠”、“不觉”,第二句诗中抓住“闻啼鸟”,第三四句诗中抓住“花落知”还是“知花落”等词语,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,结合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基础合作交流,理解诗句的意思。
第四步:诵读(熟读成诵,体悟意境)师示范背诵,学生模仿,掌握节奏,停顿,知道押ao韵,感受诗的意境。配乐唱诗。
第五步:积累(课外延伸,背有关春天的古诗)
第六步:写字(识记、描红、临写)写字指导。“晓”右上角没有点,试着与“绕”比较记忆。“眠”,根据偏旁识记。
古诗春晓教案 篇3
一、让学生自主地识字。
在板书课题后,我让学生读读《春晓》这二个字,然后请他们说说: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?学生就说出了“春”要读翘舌音,不能念成平舌音。于是我又让学生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,有的说写一写,有的说拆一拆,还有的说可以给它组组词……
二、从生活情感中体会诗的情感
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,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、背诵。于是我问学生:当春天来了,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?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?这时学生的'话可多了,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,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,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”,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,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,于是教室里热闹极了,有的比动作,有的拿画笔画了起来……在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后,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说说诗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时的心情,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。通过对学生的一番引导,当我们再次朗读起诗时,我感觉到了学生把诗人、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读了出来,这时我想他们不再仅仅是会读会背诗句了,更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。
古诗春晓教案 篇4
活动目标
1、欣赏古诗描绘的雨后清晨的春景,感受诗歌的意境。
2、理解古诗大意,有感情地朗诵古诗。
3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古诗的大意。
活动准备
课件、幼儿用书、背景音乐、《春晓》网络视频。
活动过程
一、情景导入。
师:春天是什么样子的?
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的经验,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。
教师小结: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,小树发芽了,小草变绿了,花儿都开了,春雨沙沙地下,滋润着大地。
二、古诗学习。
古代诗人孟浩然,也看到了这个美丽的景色,他用一首古诗把它记录了下来,我们一起来欣赏。
教师播放《春晓》网络视频,请幼儿说一说看到了什么?
教师结合视频画面解说古诗的意思: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,到处都听到鸟的叫声。昨天夜里传来刮风下雨的声音,不知道花朵被打落了多少?
教师解释个别词汇大意:春晓:春天的清晨。晓,指天刚亮的时候。不觉晓:不知不觉,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。啼:鸣叫。闻啼鸟:听到小鸟的鸣叫声。夜来:夜里。
教师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,感受诗歌的情趣。(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,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)
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诵读古诗。
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古诗。
三、分享感受。
请幼儿说一说这首古诗的大意,分享学习这首古诗的感受。
活动应变
这首古诗,大多数的幼儿在家的时候都已经会背诵,但是基本不理解古诗的大意,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。
活动延伸
引导幼儿将古诗的.美景画下来。
区角活动
美工区:提供蜡笔、白纸等,鼓励幼儿根据古诗《春晓》的意境画一画春天的美景。
环境创设
主题墙展示区:展示幼儿绘画的春景图。
家园同步
1、鼓励幼儿背诵诗歌,并说说诗歌的大意。
2、春天,带领幼儿到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。
随机教育
幼儿园可以组织春游,让幼儿零距离感受春天。
古诗春晓教案 篇5
《春晓》是语文版教材一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开篇课文。对于这首诗每一个学生,每一个成人都不陌生,它甚至成了很多成人童年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记得我的小时候,我们会恶搞这首诗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蚊子咬。也来大狗熊,谁也跑不了。”还是蛮合辙押韵的,那时读起来朗朗上口,更是带有一片欢笑。今日以教师身份观之,如此熟悉的一首诗却让我觉得陌生之极,迟迟不敢动笔去写教案,无从下手……
想来想去,这首诗唯一的`落脚点就是让熟悉的故事变得有新鲜感。这是我这节课的着手点。
于是,认真地观看了窦桂梅老师的《游园不值》教学视频,期待从中受到些许启发。最后反复琢磨了好久,课上下来,自己还是非常满意的:
一、平平仄仄中找到了吟诵之感。
一直认为,古诗是最接近中国人性灵的一种文学形式,在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中,有些古诗湮没在洪流里,有些古诗虽保留却面目全非,徒有其表。所以,在我的课上,我要从孩童抓起,让学生进入古诗,还原古诗的本来面目。所以,我选择了带领孩子画分平仄,再依据平仄而吟诵。看着孩子们时而皱眉标注,时而放声开唱。我不得不承认,这和朗诵相比,不甚好听。但我也不得不直言,这越听越有味道,“难听,是因为你不懂它。”
二、觉与不觉、知与不知中的品读。
孩童对于古诗的理解是有很大限制的,所以并不打算把古诗拆分了投给学生,而是打算,萃取古诗的气味,揉碎在学生的记忆里。说起来很浪漫,实际上就是从高度去理解,给学生的不是古诗的文字,而是古诗的感觉。所以在课上,重点带领学生理解了,诗中的“觉与不觉”“知与不知”。
孟浩然在这样的一个春日清早,感受到了什么?没有感受到什么?
孟浩然在风雨交加的夜晚,知道什么?不知道什么?
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“花落知多少”,我们讨论了孟浩然到底知不知道花落多少。孩子们出现了两种观点:
不知道,因为他问了一句“多少”?
知道,因为他看见了满地落花,很心疼,所以慨叹了一句“多少”!
大家各抒己见,好不热闹。最后我们达成观点:他不知道具体落了多少,但他知道很多,所以这里既有疑问又有疼惜。
古诗是我钟情的东西,我希望能够让我的孩子们含英咀华,吟诵作诗,这节只是一次小小的尝试,算不上成功,也不能说是失败,总之,古诗教学,我们在路上!
-
欲了解古诗春晓教案网的更多内容,可以访问:古诗春晓教案